胃酸,在这里有两种意义,一是胃液中的胃酸;二是胃酸过多的症状,即胃泛酸;胃液中的胃酸(0.2%~0.4%的盐酸),杀死食物里的细菌,确保胃和肠道的安全,同时增加胃蛋白酶的活性,帮助消化。胃液对消化食物起着重要作用,正常胃液呈酸性,空腹时为20~100,超过100提示胃酸分泌增多。胃液分泌有一定的量,如分泌过多,就会出现吞酸、反胃、吐酸水等现象。
作用
(1)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转变为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发挥作用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2)杀死随食物及水进入胃内的细菌。
(3)胃酸进入小肠时,还可促进胰液、胆汁及肠液的分泌,有助于小肠对铁、钙等物质的吸收。
(4)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
(5)反馈性抑制胃窦部细胞分泌胃泌素。
胃酸胃酸对胃的功能作用还有胃酸分泌过少或医源性致胃酸过少,常可产生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的症状;但若胃酸分泌过高,对人体也不利,过高的胃酸对胃黏膜具有侵蚀作用,引起胃的炎症或溃疡。胃液里还有微量的镁、磷和钙。胃液中的阳、阴离子与血液中的阴、阳离子是互相影响的,如大量呕吐,丢失大量胃液,可引起人体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所以使胃内酸度适宜是保证胃黏膜正常的关键。
缓解方法
1、饭后马上嚼口香糖,咀嚼的时候可以促进唾液腺增加唾液的分泌,此时吞咽次数也随之增多,这些吞咽的唾液可以冲走涌上食道的胃液,使回流入胃中的胃酸得到稀释,也就消除灼烧不适的感觉。
嚼口香糖不要少于15分钟,这样才能保证口腔中产生充足的唾液来稀释食道和胃中的胃酸。
2、可以面食为主,如面条、馒头等。这些食物中都含有碱,可有效稀释胃酸,而且面条是很好的养胃食物。
3、胃酸时可准备一些苏打饼干,小苏打是碱性的,可以中和胃酸,暂时缓解胃酸型胃痛。
治疗偏方
用料:红皮鸡蛋1个、白酒(60度)适量、痢特灵24片。
用法:将鸡蛋打入碗中,加入白酒并将其点燃,使鸡蛋烧熟或半熟;再将鸡蛋皮焙糊研成细末(不能用铁器)。
服用方法:早晨空腹将鸡蛋服下,鸡蛋皮用温开水送服,然后立刻服用痢特灵药(分5天服完):
第一天:8片,分4次服用(每6小时一次,每次2片)。
第二天:6片,分3次服用(每8小时一次,每次2片)。
第三天:4片,分4次服用(每6小时一次,每次1片)。
第四天:3片,分3次服用(每8小时一次,每次1片)。
第五天:3片,分3次服用(每8小时一次,每次1片)
易患人群
1、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吃饭不规律,忽冷忽热、饥一顿饱一顿。
2、爱喝冷饮、喝凉茶的人。
3、性格原因,常常生闷气,导致精神萎靡的人。
4、需要长期服用刺激性治疗药物者
5、其他胃病易患人群
下面介绍几种较安全的疗法:
【验方一】 啄木鸟一只,去羽毛,清理内脏,洗净放入烤箱,烤至焦酥为止,与乌贼的甲骨一同放入研钵中,磨成粉末,每次取六克的粉末,用开水冲泡服下。每天服用二次。 胃酸过多,饥腹痛、饱腹痛、吐胃酸,服用这种处方,对胃有好处。传说这种药品能治愈胃及十二指肠的溃疡,甚至能治癌症。乌贼的甲骨有收敛、制酸的作用,可用来治胃酸过多的疾病。
【验方二】 据本草载红茶"能开胃健脾消食",有调和及收敛酸分泌过多的作用,绿茶对轻微泛酸者很适用。
【验方三】 牛奶为本症最适宜的食品,兼吃米粥和麦粥更佳,确能达到制酸的效果。
【验方四】 某患者罹胃酸过多症,每当胃内空空时,饥肠辘辘,胃即隐隐作痛,接着出冷汗,难以支持,后以奶粉两匙和甘草末一匙为比例,用开水冲服,不放糖,每天喝三至四次,一个月就痊愈了,此物于痊愈后应停服,只要注重日常饮食即可调养得很好。
【验方五】 如果餐后吃少量生姜,就可将胃酸过多的症状治好。生姜一次不可多吃,吃多了,不但吃不下饭,且对眼睛有损害,由于胃酸过多是属于慢性病,治疗时要慢慢来,否则欲速则不达,。至于病好后,吃不吃生姜都无所谓。这时胃能完全吸收,食欲增加,胃酸过多的疾病即能根治。
【验方六】 用旱三七五分,研末,瘦猪肉四两,切成片置碗内,将旱三七放肉上,加半碗清水,入锅蒸熟,汤肉一起吃完,隔日吃一次,病轻者三五次即可治好,重者十余次定能痊愈。此方又可治胃酸过少、胃下垂和消化不良、胃神经痛等致病,均有奇效,但是妇女怀孕或是来经期间不可服用。
【验方七】 将乌贼骨,磨成粉末,每次吃一至二分,以白芨十至二十分煎汤送服。 也可至中药铺买四两,经研成细末后(去硬壳),分为二十包,每次饭后服一包,一星期后就不再吐酸水,再继续服用二个月后,即可痊愈。 乌贼骨含有磷酸钙、碳酸钙、胶质、有机物质及氧化钠等,古今中药集成内说它"为制酸药,对胃酸过多、胃溃疡等有效"此外,其研磨后之细粉,撒布于伤口,具有止血的功效。
【验方八】红萝卜也可治胃酸过多症,此因其为碱性食物,汁多味甘,有中和作用,红萝卜须深红色,下端和上端差不多大的,味甜水分也较多,吃时为防细菌,应洗净后表面擦盐用冷开水冲下即可,细嚼一只后,胃酸会恢复正常,如果绞成汁,则疗效甚微。 此物既可治病又兼美容效果,也可增强体力,真是一举数得。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备案号:桂ICP备13004239号-5 © Copyright 2024 愉悦养生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