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中医(中医体质)认为人体气血运行的变化与大自然的昼夜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养生的重点就在于要顺应自然,一天十二个时辰都有不同的养生要求。切记要“天人相应”,不可“逆天而行”。那么在这十二个时辰里,我们应该如何做到正确养生呢?就让下面这篇文章为您细致地讲解吧!
时辰生理病理
十二时辰最早记载于《汉书·翼奉传》,沿用至今,是根据太阳每昼夜绕北极运转一周,对应经过天穹的十二个方位,将昼夜的循环划分为十二个时段,并且以地支命名,称为十二时辰。十二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精确对应着自然界阴阳之气在一昼夜中阳气由升到降、阴气由消到长的变化过程。在生理上,《内经》最早认识到机体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深刻说明时间节律对机体调节的重要性。“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了机体阳气盛衰的基本运行规律,如果能适应这种阴阳变化,则能提高(如何提高性功能)人体正气抗邪的防病能力,否则就容易发病。在病理及指导诊断上,历代医经更多有阐发。《内经》直接指出了“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一般病理特点,即一般的疾病都有早晨较轻、白天平稳、傍晚加重、夜里严重的规律。《内经》中更进一步指出心、肝、脾、肺、肾五脏系统的时辰传变规律。张仲景根据一天中时辰阴阳的变化(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结合藏象、经络,创立了三阴三阳六经辨证的《伤寒杂病论》,其中提出的“六经欲解时”最能体现时辰病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不同的时辰机体气血的盛衰与疾病传变规律。
时辰经络养生
“子午流注”是中国时间医学的代表,脏腑气血流注最早记载于《内经》,治疗方面应用首见于金代《子午流注针经》。在十二时辰之中,人体气血将会相应进行首尾相衔的循环流注,在不同时段不同经络气血的盛衰开合有时相特性变化。12个时辰对应着人体12条经脉,气血于寅时由肺经流注,卯时流注大肠经,依次为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胃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丑时流注肝经,再至肺经,周而复始。因此养生方面推崇12个时辰各自依照昼夜阴阳变化规律进行养生,这样就能协调人体与自然之节律,维持气血阴阳的平衡,实现通经防病之目的。具体的十二时辰气血流注特点分别为:
1.子时(23——1点)为胆经主时。《内经》曰:“凡十一脏皆取于胆。”又因“夜半而阴陇为重阴”,阴极阳生,故此时入睡对防治肝胆疾病和养护阳气至关重要。
2.丑时(1——3点)为肝经主时。《内经》曰:“故人卧血归于肝。”此时睡眠良好,方能养肝,否则易出现急躁易怒、焦虑、神经衰弱,老年人易患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3.寅时(3——5点)为肺经主时。肺主气,朝百脉,深度睡眠有助于养肺。故肺心功能不太好的老年人不要急于起床,也不提倡过早晨练。
4.卯时(5——7点)为大肠经主时。晨起适量饮水,有助大肠传导功能,防止便秘(秘籍)等病。
5.辰时(7——9点)为胃经主时。此时早餐,营养易于消化吸收。
6.巳时(9——11点)为脾经主时。脾主四肢,适当运动(哪种运动提高性能力),有助于脾的运化水谷、升清降浊。
7.午时(11——13点)为心经主时。《内经》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阳极阴生。餐后午休,有利于养心安神,保证午后精力充沛。
8.未时(13——15点)为小肠经主时。宜在此前午餐,以利于小肠受盛化物。
9.申时(15——17点)为膀胱经主时。此时多喝水,利于代谢产物通过小便排泄。
10.酉时(17——19点)为肾经主时。宜按时晚餐,以助“后天养先天”;另须防过劳,以助藏精。
11.戌时(19——21点)为心包经主时。此时适量运动或娱乐,有助于气血运行、怡养心神、养护心气。
12.亥时(21——23点)为三焦经主时。此时洗漱宽衣准备入睡,有助于水谷、诸气运行、阴阳和合、养颜益寿。
此外,内经还有昼夜节律四时分段,即肝主早晨、心主日中、脾主四时、肺主日入、肾主夜半,亦可据此选择适当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方法扎根于民间的知识和经验体系,有些地方难免有牵强之处,不能机械照搬,而应随着时代发展与环境改变,继承发展,有所扬弃,因时、因地、因人合理养生。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备案号:桂ICP备13004239号-5 © Copyright 2024 愉悦养生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