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症状之一,最常见的原因包括鼻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窦炎等。理论上来说,鼻塞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解决。
常见的病变有:鼻腔肿瘤及息肉阻塞鼻腔的呼吸通道;鼻咽部肿瘤以及增殖体肥大;外伤后致鼻中隔偏曲;鼻腔的特异染的分泌物阻塞,如鼻梅毒、鼻白喉、鼻结核、鼻硬结症等;另外一种最常见的就是鼻炎鼻窦炎;鼻炎和鼻窦炎为什么会引起鼻塞呢?这主要的病变在于鼻腔的粘膜,起初鼻炎的鼻塞是由于粘膜的水肿而引起的,鼻道是固定的,如果粘膜水肿必然会减少呼吸通气道,粘膜水肿的情况下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随时着体位的变化而会出现交替性的鼻塞,哪边向下哪边不通气,随着病变的加重,粘膜由水肿逐渐变为肥厚,至此,鼻塞就逐渐成为持续性的了。到这个时候就是手术的适应症了。鼻窦炎的鼻塞主要是因为脓液的剌激致使粘膜肥厚。因为是鼻腔粘膜的病变,所以鼻涕吸不进去,擤不出来。
常见类型过敏性鼻炎
原因:身体对于吸进去的空气、吃下去的食物、或皮肤所接触的异物,产生过度的反应。
症状:典型的鼻过敏有打喷嚏、流鼻水、鼻塞、鼻子痒、眼睛痒等症状。理学检查可见鼻腔黏膜苍白水肿,合并有大量透明的鼻水。有这样过敏体质的人常合并有呼吸道过度敏感、气喘、和其它相关的过敏性疾病。
治疗原则:治疗的首要原则便是找出过敏原并且避开过敏原,平时应注意均衡饮食,并养成运动的习惯,以减轻症状,早晨起床时应先穿好外套,戴上口罩五分钟后再走出室外,症状严重时可口服抗组织胺或使用鼻喷剂。倘若以上的方法都没有办法有效的控制,则可以考虑雷射或手术治疗。
肥厚性鼻炎
原因:因为发育过程鼻中隔生长弯曲,或后天受到撞击造成鼻中隔弯曲。不管是那一种原因,此现象常合并有代偿性的慢性肥厚性鼻炎。
症状:单侧替换性或双侧鼻塞、头痛、无法集中注意力等症状。理学检查可见鼻中隔弯曲
与鼻甲过度增生肥厚。
治疗原则:症状较轻微者,可于平时多运动或使用药物控制;症状较严重者,则可能需要施行手术矫正过度弯曲的鼻中隔和过度肥厚的鼻甲。
慢性鼻窦炎
原因:因为鼻窦结构异常或长期发炎不愈所造成。
症状:脓鼻涕、鼻涕倒流、鼻塞、头痛等症状。理学检查可见鼻腔内有脓鼻涕、鼻蓄脓、鼻涕倒流等现象,严重者合并有鼻息肉的存在。
治疗原则:先以抗生素与鼻冲洗治疗一至三个月;倘若无效,则必须使用鼻内视镜手术来清除病灶。
有些患者用胡椒粉诱发打喷嚏,虽然暂时可以达到清除鼻涕的效果,但是却有可能因此而诱发气喘、异物吸入肺部等更严重的后果,风险实在是太大,应避免使用类似的方法。倘若在冬天或夜里,症状比较严重时候,建议使用温湿毛巾,轻轻覆盖鼻部,一样可以达到缓和过敏症状的效果。
简介
1、急性鼻炎的鼻塞发展很快,通常在数日内即达到,一周左右可自行消退,可伴有发热,头昏等全身症状。急性鼻炎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感冒。
2、慢性单纯性鼻炎多呈阵发性或者交替性,日轻夜重,常受体位影响,卧位时居下鼻腔鼻塞较重。点滴鼻净,麻黄素药水后鼻塞可以好转较长一段时间。
3、慢性肥厚性鼻炎多为持续性鼻塞,对麻黄素,滴鼻净不敏感,或者使用后鼻塞好转仅数分钟后,又很快出现。肥厚性鼻炎必要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或者使用微波,激光等来缩小鼻甲。
4、药物性鼻炎为一般鼻炎经常点用麻黄素引起,表现为对滴鼻药物的不敏感,或者鼻塞好转的持续时间较短。此时应尽快停止使用此类药物。
5、过敏性鼻炎多伴有打喷嚏,流清水涕,鼻痒感,可常年性发作,也可以季节性发作。过敏性鼻炎的病人可以伴有哮喘,尤其是小儿。 引起鼻塞的原因很多,比如鼻炎、鼻窦炎、感冒、过敏等,如果患者经过各种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鼻病变,而且使用各种消炎药后仍然长期鼻塞,说明鼻塞是过敏引起的,服用鼻塞颗粒,1天见效,7天治愈。
6、萎缩性鼻炎可以伴有鼻腔粘膜干燥,鼻涕带血,痂皮多。
7、慢性鼻窦炎的鼻塞可以出现鼻腔流黄脓鼻涕 ,可伴有头痛,头昏,记忆力下降等,可以在感冒后出现长时间鼻腔流脓涕不好转。鼻窦炎可以和鼻息肉并存。
8、鼻息肉的鼻塞多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可以单侧也可以双侧。可以有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出现。
9、鼻窦囊肿引起的鼻塞多为进行性加重,可以出现鼻腔流黄水样分泌物的症状。也可以出现头昏等。
10、鼻窦肿瘤引起的鼻塞多为进行性,单侧或者双侧,可以出现其它并发症状,如同时有鼻出血需要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如同时有耳闷,颈部包块,后缩涕中带血还要注意鼻咽癌的可能,但要到医院检查后才能确定。
11、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塞多为单侧,也可以为双侧,年轻人多见。多表现为持续性鼻塞,可有鼻窦炎的症状,也可与过敏性鼻炎等其它鼻病伴随出现。
12、有的病人鼻塞还可能为鼻瓣区狭窄,鼻翼下塌引起。
13、先天性鼻塞考虑后鼻孔闭锁,小儿张口呼吸,睡眠打鼾可能为腺样体肥大,单侧鼻塞或者伴有流脓涕要注意是否为鼻腔内有异物存在。
倘若没有其它重大疾病,则规律的生活、均衡的饮食、养成运动的习惯、多喝水、多食用温和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应可改善症状。倘若以上的方法均无法使症状改善,建议寻找专科医师,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及早诊断病因,及早治疗。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备案号:桂ICP备13004239号-5 © Copyright 2024 愉悦养生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