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遇到触电情况,要沉着冷静、迅速果断地采取应急措施,你知道触电的急救措施有哪些吗?由于电流通过人体后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严重者还会致死,因此学会触电的急救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触电的急救措施人体触电种类有哪三种哪些日常行为容易导致触电事故怎么避免触电触电的急救措施随着家中电器的频繁使用,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如果我们遇到触电事故时,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
首先,应该使人体和带电体分离。具体的做法有:
1、关掉总电源,拉开闸刀开关或拔掉融断器。
2、如果是家用电器引起的触电,可拔掉插头。
3、使用有绝缘柄的电工钳,将电线切断。
4、用绝缘物从带电体上拉开触电者。
当现场救护当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如果神志清醒,使其安静休息;如果严重灼伤,应送医院诊治。如果触电者神志昏迷,但还有心跳呼吸,应该将触电者仰卧,解开衣服,以利呼吸;周围的空气要流通,要严密观察,并迅速请医生前来诊治或送医院检查治疗。如果触电者呼吸停止,心脏暂时停止跳动,但尚未真正死亡,要迅速对其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具体操作方法和步骤如下:
将触电者仰卧在木板或硬地上,解开领口、裤带,使其头部尽量后仰,鼻孔朝天,使舌根不致阻塞气道。再用手搿开其嘴,取出口腔里的假牙、呕吐物、粘液等,畅通气道。然后,一只手托起他的下颌,另一只手捏紧其鼻子,人工呼吸约2s,使被救者胸部扩张;接着放松口、鼻,使其胸部自然缩回,呼气约3s。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吹气约12次。如果无法把触电者的口张开,则改用口对鼻人工呼吸法。此时,吹气压力应稍大,时间也稍长,以利空气进入肺内。如果触电者是儿童,则只可小口吹气,以免使其肺部受损。
人体触电种类有哪三种1、单相触电
单相触电,是指人在地面或其它接地体上,人体的某一部位触及一相带电体时的触电。
2、两相触电
两相触电,是指人体两处同时触及两相带电体时的触电。
3、跨步电压触电
跨步电压触电,是指人进入接地电流的散流场时的触电。由于散流场内地面上的电位分布不均匀,人的两脚间电位不同。这两个电位差称为跨步电压。跨步电压的大小与人和接地体的距离有关。当人的一只脚跨在接地体上时,跨步电压最大;人离接地体愈远。跨步电压愈小;与接地体的距离超过20米时,跨步电压接近于零。
哪些日常行为容易导致触电事故日常生活中用电安全不能忽视,应注意以下几点:
1、架设供电线路不合规格。如临时急用线路架设过低;电力线与电话线共用一根线杆,久之绕在一起,刮风下雨人接电话而触电。
2、用电设备损坏或不合规格。日常照明用的电灯开关、灯头损坏,插座盖子破损,小孩用手乱摸乱动易引起触电。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气设备不检修,铁壳上不装接地线,当线圈的绝缘层损坏,铁壳带电,人一接触即触电。
3、电源进线、临时线路、电力设备不装单独的开关和保险线,因而不能在发生事故后立即切断电源。 使用移动式电气设备,要配备移动式配电箱,内设闸刀或空气开关,并要安装使用漏电保护装置,做到“一机一闸一保护”。
4、不遵照安全规程办事,一味蛮干。检修安装电灯、电器不拉断开关和闸盒;抢救触电者时,不用绝缘材料去挑开电线,而用手直接拉伤员,从而使救护人员触电。
5、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事故,如孩子放风筝时,线搅在电线上;有人拉电线到池塘捕鱼;用鸟枪打停在电线上的鸟雀不慎打断电线;闪电打雷时在山坡上或树下躲雨,易遭受雷击;下雨天发生触电事故更多见,暴雨将电线刮落刮断,年久失修的电线易走电,雨中奔走视物不清易误触断落的电线。发现电线断落,无论带电与否,应与电线落地点保持8米以上的安全距离,并及时告知电工或拨打电话95598。钓鱼爱好者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在电力线路附近钓鱼。
6、居民用户必须要安装家用漏电保护器,每个月至少要检查、试跳一次,不得私自解除运行。居民用户不要购买、使用“热得快”、带插座的灯头等易发生漏电的用电器。
怎么避免触电触电能使人造成烧伤或死亡,但是事故的多数原因是人为造成的。用电中注意以下问题,可以预防触电事故。
1. 损坏的开关、插销、电线等应赶快修理或更换,不能将就使用。
2.不懂电气技术和一知半解的人,对电气设备不要乱拆、乱装,更不要乱接电线。
3. 灯头用的软线不要东拉西扯,灯头距地不要太低,扯灯照明时,不要往铁线上搭。
4. 电灯开关最好用拉线开关,尤其是土地潮湿的房间里,不要用床头开关和灯头开关。
5.屋内电线太乱或发生问题时,不能私自摆弄,一定要找电气承装部门或电工来改修。
6.拉铁丝搭东西时,千万不要碰附近的电线。
7.屋外电线和进户线要架设牢固,以免被风吹断,发生危险。
8.外线折断时,不要靠近或用手去拿,应找人看守,赶快通知电工修理。
9.不要用湿手、湿脚动用电气设备,也不要碰开关插销,以免触电。
10.大清扫时,不要用湿抹布擦电线、开关和插销,也不要用水冲洗电线及各种用电器具、电灯和收音机等。
11.架设收音机、电视机和矿石收音机的天线,不要靠近电力线,以免天线被风吹断,掉在电力线上面而发生危险。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备案号:桂ICP备13004239号-5 © Copyright 2024 愉悦养生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694